快捷搜索:  

金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金春秋详细资料大全

Tips: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

金春秋详细资料大全

金春秋,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(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),真智王金舍轮孙,伊餐金龙树子,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,善德女王妹。

基本介绍 本名 :金春秋 所处时代 :新罗王朝中期 出生地 :新罗 性别 :男 人物简介,历史背景,主要事件,文献记载,登基,事件,延伸, 人物简介 金春秋 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(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),真智王金舍轮孙,伊餐 金龙树 子,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,善德女王妹。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模颤铅百济都城,百济义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,随后投降,百济亡国。661年六月薨,谥武烈,庙号太宗。葬于永敬寺北。 新罗王朝的王位一直按照严格的骨品制度世袭。新罗早期(公元前57年-公元654年),只有”圣骨“才可以继承王位,自作为”真骨“的金春秋继位开始,新罗的王位“真骨”贵族也能够继承。 公元660年,武烈王金春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。公元668年,武烈王的继承者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,最终实现了三韩统一。新罗王朝的中期(公元654-789年)也是自金春秋继位起拉开序幕。 历史背景 在中国在隋唐时结束长期分裂状态时,朝鲜半岛的统一步伐也在加快,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,朝鲜半岛只剩下三个主要的政权,分别是处在朝鲜半岛北面(今朝鲜位置)的高句丽、处在朝鲜半岛西南面(今韩国靠近中国位置)的百济以及处在朝鲜半岛东南面(今韩国靠近日本位置)的新罗。 主要事件 公元655年新罗王金春秋称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,乞求唐朝援助;660年新罗王再次乞求大唐出兵救援,唐洞顷高宗遂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大军10余万,从成山(今山东荣城)旦好渡海出击百济。大唐水军从西部由锦江口逆水而上,与东部新罗军会师,7月12日联军包围百济王城泗吡,百济王扶余璋逃亡熊津城。10月百济王手下大将福信遣使日本,请迎立在日本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,同时乞求军事援助。由于日本天皇驾崩,耽误到663年日本海军派出的数百舰船才抵达百济。8月唐朝大将刘仁轨率海军从熊津江进入白江,在江口与日本海军相遇,有史以来中日间第一场战争在此打响,结果日本海军全军覆没。百济灭亡后,唐朝与新罗联军于668年攻陷平壤,高句丽也随之灭亡。 白江口水战不但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,使得朝鲜半岛归于一统,同时也对日本的外交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。日本通过这场战争亲身体验到与唐朝的巨大差距,进而全面输入唐朝的制度、文化和科技,人们熟知的鉴真和尚就是当时两国交流的缩影。至此中日间文化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 文献记载 登基 《三国史记》中有记载:王仪表英伟,幼有济世志。事眞德,位伊。唐帝授以特进。及眞德薨,羣臣请阏川伊摄政。阏川固让曰:”臣老矣,无德行可称。今之德望崇重,莫若春秋公,实可谓济世英杰矣。“遂奉为王。春秋三让,不得已而就位。 事件 《三国史记·新罗本纪·真德王条》中记录了金春秋和温君解之间的轶事。 “真德王2年(648年),金春秋作为使节前往中国,返回途中在海上遇到了高句丽巡逻兵。金春秋的随行人员温君解立即觉察出危险,让金春秋乘坐小船逃跑,自己则身穿金春秋的衣冠,坐在船的高处。高句丽士兵看到假扮成金春秋的温君解的穿戴,就以为是金春秋,便把他抓走并杀死。温君解的牺牲使金春秋平安返回新罗,他向真德王报告了这件事,真德王追封温君解为大阿飡,并重赏了他的子孙。” 延伸 庆州金氏首尔宗亲会会长金春济说:“因为这个历史事件,庆州金氏一直把温氏视为恩人。如果 *** 总理和1379年前保住金春秋将军性命的大阿飡温君解是同一祖先的后代,我们希望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谢意。”

金姓的家族族谱谁知道

china-stemmata/jiaxing/jiapu.asp?page=23&id2=36
元末泉州守将后裔

昨日上午,在开元寺大寺后原金氏祖宅,记者见金姓宅大院大门紧锁。一位热心老人带记者找到了大寺后17号一金姓人,主人叫金松塔,今年已84岁。他说,大寺后四中原有六户金姓,现已搬走,他们属于下金宗亲,距下金几十米处的是上金宗亲,原有四个兄弟,一个到新加坡,一个到台湾省,另外两个兄弟在大寺后,现发展到约30人。谈到金氏的那本撒金的族谱,他说,以前有见过,但现在这本族配迟谱已经很难见到,因为它已经被福州一位姓金的教授保管起来了。记者询问他是金氏几世时,他说,在那本最早的族谱中,只记载到九世祖,后来就没有续编,因此他说不清是几世,大约在二十二或者二十三世。在大寺后原金氏祖宅附近,记者找到了几户金氏后裔,但他们说不清楚关于金姓的源流,他们说,没见过那本撒金的金氏族谱。

金世达是位退休老干部,他说,泉州金氏多数是元末泉州守将金吉的后裔。金吉在平定泉州“十年内乱”中有功,其子金呵哩出资重修了清净寺,金氏当时在泉州也是名门望族。但金家人最津津乐道的,莫过于自家那部最特别的族谱。金家的祖宅和宗祠均因故被毁,所以先人未能留下多少遗物供后人凭吊,只有一部族谱代代相传,可惜完整的族谱于文革期间被毁了大半,现启清存于世的部分仅记载至八世。《金氏族谱》的原稿已被福州一位姓金的教授保管。金世达不仅收藏了那本族谱的影印本,他还广为搜罗金家史料。

族谱的确撒着金粉

金世达说,那本《金氏族谱》有许多特别之处,纸本是撒金粉的,非常名贵,以至于族谱后部空白的部分常常被人偷偷抽走。但《金氏族谱》最特别的地方,还是谱中附加许多其他的东西,如金呵哩重修清净寺的《重建清真寺碑》;甚至还附了一部名为《丽史》的言情小说,这在修谱之中实属罕例。这部小说的校注者黄天柱、廖渊泉认为,这部无名氏所著的《丽史》,“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泉州古代第一部言情历史小说,堪与著名戏曲《荔镜传》相伯仲……泉州金姓回族为宣扬其祖先金吉的功绩,特掇入明代纂修的《金氏族谱》中。此亦修谱之罕例”。

昨日下午,记者就金氏族谱采访了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所长。林少川说,目前这本族谱由于保管得很严,一般轻易不示人,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来泉州寻找那本族谱,最后几经周折才好不容易见上一回,纸本上的确为撒金粉的,在他所见过的泉州所有的族谱中实属少见。林少川认为,由于它的独特性,故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。金世达表示,多年来,他一直致力于收集有关金家和泉州阿拉伯人的史料,希望有朝一日能还族谱原貌。

金姓泉州分布千人

金世达老人介绍,金姓后人传到今天,在泉州已有近千人,遍及泉州各县区市,还有许多后裔迁居省外悄卖前、海外。在泉州金姓主要分布在清源山泰丰村,开元寺大寺后,鲤城区五堡街,市区金姓散居的大多为泰丰迁出,鲤城西郊新村,北峰后茂村,东海院前村,鲤城新门街临漳路,温陵路第三巷,晋江和石狮宝盖王浦村,永春,惠安黄塘石尾村。有些由于拆迁搬走,现人数分布不好统计,不过目前在泉州金姓的总人数不到一千人,其他有部分金姓于康熙三十三年(公元1694年)迁居台湾省台南县。在当地的一些金姓后人手中,还收藏着一些地契,其中较详细记载了金姓先祖向当地陈姓买地的经过。

刘邦的身世

一、刘邦是有“名”与“字”的人

长期以来我们都听信了一种说法:刘邦当皇帝前没有“名”,“季”是他的排行,是“老四”、“最小”的意思。因此有教授蔑称为“刘小”。
那么“老三”呢?好象 两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。
因此有教授作结论:“刘邦的大哥衡扮叫刘伯,二哥刘仲,没所说刘邦有三哥,书上没有,没发现有叫刘叔的。”
其实太史公是早讲清楚了的。根据《史记.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》载:“楚元王刘交者,高祖之同母少弟也,字游。高祖兄弟四人,长兄伯,伯蚤(早)卒。”
因此,刘邦有兄弟四人:
长兄是刘伯,伯早逝。
老二是刘喜,字仲。
老三是刘邦,字季。
老四是刘交,字游。
刘邦是“老几”?究竟有没有“名”?不是“学术”问题,而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解决的“识字”问题。
这是中国那学界的悲哀!而按“伯、仲、叔、季”之排行,将刘邦排为“老四”,这是臆说。

二、臆说的原因

古人从没说过刘季没有“名”,为什么当代的教授、专家、学者们众口一辞都说汉高祖微时无名呢?因为太史公说:“高祖,沛丰邑中阳里人,姓刘氏,字季。父曰太公,母曰刘媪。”既然太史公都没说他有名。当然也就是“无名之辈”了。
但是,太史公在介绍“大人”时,一律如此。如“吕太后者,高祖微时妃也”、“孝文皇帝,高祖中子也”、“孝景皇帝者,孝文之中子也”、“孝武皇帝者,孝景中子也”,这些入了“本纪”的汉家帝王都没写“名”,难道他们都无“名”?
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有“讳名制”,此制肇创于太史公。“讳名”只避讳“大人”之名,不讳姓和字的。
例如,秦楚之际的大说士姓蒯名“彻”,由于汉武帝名“彻”,为了“讳名”,太史公只好将蒯彻改为“蒯通”;司马迁的父亲为司马“谈”,汉文帝的宠臣姓赵名“谈”,因此赵谈也就改为“赵同”了。
项羽与太史公的“当今”无冲氏关,不属他的“大人”范畴,因此他就可直书:“项籍者,下相人也,字羽。”
“讳名”的原因很好理解,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。
两千二百多年了,我们应该为刘邦“正名”。

三、关于“刘大叔”与“刘大妈”的名字

有教授说:“史书上怎么介绍刘邦的父母呢?是‘父曰太公,母曰刘媪’。太公是什么意思?大叔。媪是什么意思?大妈。就是说刘邦父亲的称谓叫刘大叔,刘邦母亲的称谓叫刘大妈。可见这两位都是无名之辈。”

国有史,家有谱。中国的家谱(或族谱)为世界之最,早逾四万部。家谱的重点是记录人名和传承关系,在这一点上,它毫无所讳,也不需作假,比“史”可靠。
据“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”刘恒心老先生著《刘氏大成谱》载:散拦散
刘邦曾祖父:名清,字恩盛,号成公。
刘邦祖父:名荣,字仁浩,号丰公。
刘邦之父:名昂,字煓,号太公。其母王含始,于秦始皇31年—即-216年5月逝,葬于沛丰。那年刘邦40岁,7年后举兵。

刘氏帝王,直至400多年后的刘备,都是单名,唯汉孝武帝之子、汉昭帝“刘弗陵”为复名。
《刘氏大成谱》不仅明载了刘邦父母的名字,而且告诉了他的家世,并透露了他的身世!

四、曾祖父刘清原是魏国大夫

按《刘氏大成谱》载,刘邦的曾祖父刘清,战国末年仕魂,原是魏国大夫。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,悉家由魏都大梁(开封)迁至沛县之丰邑。为避秦祸,取“卯、金、刀”之主字,改姓为金,后复姓刘。故今之丰县赵镇“金刘寨”依在。刘清病逝于此,葬于斯,至今坟墓依存。
(图1:右为守陵负责人刘恒诺,左为本文作者。碑上书有“派沿唐尧卯金氏”。三点水+公=沿,是“沿”的异体字。)
所葬之地,两千多年来一直称为“汉皇祖陵”。当地简称为“汉皇陵”。该陵原规模很大,现拟扩建。

五、刘邦的身世

刘邦生于-256年,秦-225年灭魏时他己31岁。根据多方资料分析,他是31岁之前随曾祖父刘清由大梁迁于丰邑的。因此他的出生地应在大梁而不是丰邑中阳里。
据族谱载,刘邦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,家财富有。 “公(指刘邦祖父)富有百万,好善乐施,有恩于人,及至资财施尽。”
这百万资财并非虚言,是有来历的!为何散财?下文探究。
家财散尽以后,刘邦的祖父刘荣游历去江西,逝于江西,葬于斯。
刘邦兄弟四人,大哥刘伯早卒。由于无资无地,刘昂带着三个大儿子,从金刘寨搬到丰邑城内,在中阳里开了个小店铺,以“酤酒卖饼”为生。
刘昂“爱朋好友,乐于助人,深得里人敬重,遂尊为太公。”
太史公称刘邦“仁而爱人,喜施,意豁如也,(性情开朗)常有大度,不事家人生产作业。”
刘邦能得人,据郦食基(谋士)和王陵(萧、曹之后的丞相)总结,与他不吝赏赐有关。

“喜施”,是一种慷概,是一种豪爽之情。是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养成了刘邦所特有的“仁而爱人,喜施,意豁如也,常有大度”社会意识呢?
在明白刘邦的身世后,过去许多惑而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
六、沛县父老为何共举刘邦为沛公?

史有明载,刘邦当沛公,不是自告奋勇,更不是“运气好”,而是在他推让之后、在沛县父老们的坚持下才推举出来的。古人讲门第,沛公之所以被共举,固与他平时的行事为人有关,也与他出自名门、祖上有恩于乡梓、素孚人望有涉。

七、刘邦为何要给魏公子信陵君安排守陵人?

汉高祖十二年,即-196年,“十二月,高祖曰:‘秦始皇帝、楚隐王陈涉、魏安禧王、齐缗王、赵悼襄王皆绝无后,予守冢各十家,秦始皇二十家,魏公子无忌五家。’”
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。信陵君逝于-243年。
六国将相多矣,为何刘邦独独想起要给己逝47年的无忌派五户守陵人?
过去一直不解,以为是张耳之故,现在明白了。一查年代,原来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曾与无忌同列为朝,共事于魏安禧王!
太史公说:“高祖始微少时,数闻公子贤,及即天子位,每过大梁,常祠公子……。”“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!”
这是说,刘邦当皇帝后,不仅每过大梁都要祭祠魏公子,还令民众奉祠不绝。这是他对魏公子素来崇敬的必然表现,也是他将怀祖敬祖之情报之于魏公子也!
以上数事,足见刘邦对魏国的眷顾之情,处处优渥,原来事出有因!

八、丰邑深藏的故事

-209年9月沛县父老共推刘邦为沛公后,他将丰邑交县豪雍齿留守,10月即率沛中子弟二、三千人北上击秦。
早在9月,陈王率兵去攻咸阳时,曾命部将、魏人周市(fu)将魏王室后裔魏咎扶为魏王,苦无地盘。11月周市派使者到丰邑,找到留守的雍齿,使者的第一句话是:“丰,故梁徙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丰邑,乃以前大梁徙都之地。”
使者接着说:“现在魏地己收复的有数十城,(实际上一城未有)你如果降魏,则封你为侯守丰邑。如果不降,我们就要屠丰邑。”
这里透露的信息是:魏咎、周市(相国)欲复国时,第一眼看中的是“丰邑”!他们深知丰邑的底细,必对这个小地方有深刻的了解!
“雍齿雅不欲属沛公,及魏招之,即反为魏守丰。沛公引兵改丰,不能取。沛公病,还之沛。”
长期以来,我们对“丰,故梁徙也。”这句话不解,因为《魏世家》及《魏公子列传》都未记载迁都之事,现综合数处记载,丰邑应发生过以下故事:

1、据《史记.魏公子列传》载:“秦闻公子死……其后秦稍蚕食魏,十八岁(魏公子死后18年)而虏魏王,屠大梁。”
又据太史公实地考察,“太史公曰:吾适故大梁之墟,墟中人曰:‘秦之破梁,引河沟而灌大梁,三月城坏,王请降,遂灭魏。’”
这是说,秦灭魏时,引水灌大梁三月,城破之后,全城杀尽。

2、丰邑当时只是沛县的一个村寨,雍齿叛变后,刘邦先后以三千人、九千人、一万四千人三次攻打。最后一次也不是强攻而下的,而是靠一个叫彭祖的士卒私开城门才得以进城。此公后来先后专为太公及吕后驾车,封为敬侯2000户。
一个小小的村寨,哪来这么城坚池深的城池?

3、《汉书.高帝纪》注载有:刘清“曾仕魏,为大夫,秦灭魏,(刘)清徙居沛之丰。”
刘邦的曾祖父、魏大夫刘清是何时由大梁迁丰邑的?
是大梁城破之后吗?大梁四野泥泞,况遭屠城,这时己不可能举家南迁了,因此,刘清是在城破之前就出走了。
大敌当前,刘清大夫敢临阵逃跑吗?不敢!唯一的解释是:在秦灭魏之前,刘清奉魏王魏假之命,携王室巨资南下至丰邑建都!
中国的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:“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,秦灭魏,徙大梁,都于丰。(建都于丰邑)”刘向是刘邦四弟刘交的玄孙,对自己家史的来龙去脉是清楚的。

刘清是哪一年迁丰的?应当是在秦灭魏之前一、两年!怀着这样的揣测,一查《刘氏大成谱》,果然!那上面记有是在-227年!
-227年魏安禧王崩,魏假继位,赢政并吞天下之心昭然若揭,刚即位的魏王假惶恐,于是派八十多岁的老臣向东撤四百余里,到丰邑建“陪都”。
丰邑是古代宋国的都城,从大梁向东一条直线即丰邑。这时刘邦应为29岁。

4、“丰都”城高池深,异常坚固。建成之后两年,即-225年魏王假被杀,魏灭。但巨资仍未用完,刘清祖孙不敢据为己有。刘清抑郁病死之后,于是刘清之子刘荣—刘邦的祖父,“公富有百万,好善乐施,有恩于人,及至资财施尽。”这百万巨资的来历和去处都清楚了。
刘邦是在31岁时,家道开始中衰的。

5、不吞公款,散尽资财,这是一个清白之家!时年三十一岁的刘邦,应当随祖父及太公一起参与了散财工作,从而养成了“仁而爱人,喜施”之风,蓄就了豪爽之情。
不爱财、不贪财,这是他日后事业的精神财富!
范增说刘邦“贪于财货”,诬也!

6、太公宁愿一贫如洗地去“酤酒卖饼”,而不背着祖父私下窖藏巨资,这是刘邦对太公由敬而孝的真正原因,也是刘邦“以孝治国”、五日一拜太公、全国官员也五日一休假孝敬父母(休沐日)、从此奠定汉族两千多年不衰、构成东方文化主脉、至今犹存“孝道”的深刻原因!

从刘氏悠久的家世来看,太公不是一个无知无识的老叟,自幼好“斗鸡蹴鞠”,是一位颇有竟争意识的人。
从刘邦对大嫂“不象个长者”的话来看,刘邦是一个有道德标准、有是非标准的人。他还不是愚忠愚孝,太公对他的影响相当大。
刘邦对太公尽“孝”的程度,难以想象!太公当了太上皇后,想乡邻,常“凄怆不乐”。于是刘邦命匠人吴宽按照丰邑的街道、房舍,在今临潼县重建“新丰宫”,令丰邑父老搬来陪太公。当时连鸡犬鹅羊一并迁入,以致“鸡犬认户,人识其家”。

相关专题: 宗亲 族谱

装修百科

装修热点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