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搜索:  

关于数学符号的故事 数学符号的由来

Tips: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

数学符号的由来

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,分数
在奇妙的数学王国里,那千姿百态的数学符号本身就是一个故事。最常见的数学符号有“+”、“-”、坦则“×”、“÷”、“=”等。关于它们的来历是这样的。
“+”号的创造者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,他在一条横线上加一竖世滚,表示增加。
“-”号的创造者也是这位数学家,他从加号中减去一竖,表示减少。“×”号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,即把加号斜过来写。“÷”号的创造者是18世纪的瑞士人哈纳,它的含义是分解的意思,即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。“=”号的创造者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莱寇德,他认为,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更相同的了,故用它来表示两数相等。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的广泛使用,才为人们普遍接受。
数学符号的使用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,它使高度抽象的数学材料有了合适的表达形式,即数学语言。回首近几个世纪科学的突飞猛进,我们还真得感谢让返棚那些数学符号的创造者。史春生

数学小故事精选关于数学的

 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,息息相关。若能把数学融入故事里,则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数学小故事,希望大家喜欢。

  数学小故事篇1:阿拉伯数字的由来

  小明是个喜欢提问的孩子。一天,他对0—9 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:为什么它们被称为“阿拉伯数字”呢?于是,他就去问妈妈:“0—9 既然叫‘阿拉伯数字’,那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,对吗?妈妈。”

  妈妈摇摇头说:“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。大约在1500 年前,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,这些字有10 个,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。后来,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,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、实用,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,并又传到了欧洲。就这样,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。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‘阿拉伯数字’。”

  小明听了说:“原来是这样。妈妈,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?”妈妈听了小明的话,笑了。

  数学小故事篇2:买汤喝的故事

  从前,有个土财主从来没出过门。一天,他带了一些钱和一些吃的东西上了街,逛了半天,感觉非常饿,于是就吃了一些东西,可又感觉特别渴,便走进了一家汤店。

  他找了一个位置坐下,然后大声叫道:“旅中橘小二,来碗鸡汤。”

  小二听了很快就端上了一碗香喷喷、热呼呼的鸡汤,并且对土财主说:“每碗十二文。”

  土财主冲着小二无所谓地说:“我有的是钱!”随即摸了摸自己的口袋,这时土财主呆住了,袋子底下竟然有个洞!他急忙把口袋翻了过来,还好有十文钱,可这账怎么算呢?

  他灵机一动,又大口大口地喝起汤来,直到快喝完了,小二走过来说:“请您付钱。”土财主甩出了十文钱。

  小二一看急了,说:“我刚刚不是说了一碗汤十二文,你怎么给我十文呢?

  土财主又冲着他说:“我的汤都喝了吗?没有!我只喝了十二分之十,一碗汤十二文,所以我给你十文呀!”说着,土财主拍着屁股走出了汤店,小二还傻乎乎地站在那儿想呢。

  数学小故事篇3:唐僧师徒摘桃子

  一天,唐僧命徒弟悟空、八戒、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。不长时间,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。师父唐僧问:“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?”

  八戒憨笑着说:“师父,我来考考你。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,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,如果3个3个地数,数到最后还剩1个。你们算算,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?”

  沙僧神秘地说:“师父,我也来考考你。我筐里的桃子,如果4个4个地数,数到最后还剩1个。你算算,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?”

  悟空笑眯眯地说:“师父,我也来考考你。我筐里的桃子,如果5个5个地数,数到最后还剩1个。你算算,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?

 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。你知道他们每人摘了多少个桃子吗?

  数学小故事篇4

 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,便上去看。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。于是就找法老。

 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。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,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,等木拆团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,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。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。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。

 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,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。他的题目是:

  1+2+3+4+5+6+7+8+9+10=?

  因为加法刚教培轮不久,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,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。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。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,高斯已停下了笔,闲闲地坐在那里。老师看了,很生气地训斥高斯。

 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,就是55。老师听了吓了一跳,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。高斯答道:“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、2和9的和也是11、3和8的和也是11、4和7的和也是11、5和6的和还是11,又因为11+11+11+11+11=55,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。”老师同学听了以后,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。后来的高斯长大后,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。

  数学小故事篇5

  大约1500年前,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“0”的。他们使用罗马数字。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,按照一定规则,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。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,不需要“0”这个数字。

  而在当时,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“0”这个符号。他发现,有了“0”,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,他非常高兴,还把印度人使用“0”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。过了一段时间,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。

 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,教会的势力非常大,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。教皇非常恼怒,他斥责说,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,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“0”这个怪物,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,谁就是亵渎上帝!

  于是,教皇就下令,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,并对他施加了酷刑,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,使他两手残废,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。就这样,“0”被那个愚昧、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。

  但是,虽然“0”被禁止使用,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,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“0”,仍然用“0”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。后来“0”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,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。

关于乘号的童话故事?

有用的“×”
我的名字叫“乘号”。
我是数学符号王国中的一员猛将,大家都离不开我。
对了,我可不是“+”,你们要看清楚,我的方向跟他不一样。但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,如果“+”两边的数字是一样的,我就可以减轻他的负担,很容易的得到结果,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小的时候,就是用我来解决问题的。
在乘法竖式中,我的位置和“+”、“-如漏”一样,但是我的运算方式却不一样。我是分级运算的,我的准则就是乘法口诀灶雀。
除法虽然表面上和我处处做对,但是我们之间互相协助,渣辩烂他可以帮助我发现运算中的错误,相反我也可以帮助他。

相关专题: 数学 乘号

装修百科

装修热点

相关文章